当前位置:早安心语句子歇后语内容页

四川话歇后语骂人(四川歇后语骂人不带脏字)

2023-04-25 12:14:58歇后语访问手机版

四川话乱弹

四川人,说起些直白的话,往往也很形象。模样、性情高度相似,四川人说是,“一个巴掌打下来的”。沆瀣一气也好,亲密无间也好,关系极度密切,四川人说是,“穿一条裤儿的”。犟性子,四川人喊“犟拐拐”、“牛板筋”。痛定思痛,四川人说“摔倒不痛,爬(bā)起来才哭”。折本、找倒账,四川人说是“遭倒剐(kuà垮)皮”、“打倒算”、“打兔子”、“倒垮(剐)裤”、“垮(剐)裤儿”。由于自身原因,导致了某种不良后果,四川人会说是“干拣(捡)到的”,“肝癌(干挨)”,意思是“白挨”、“自找”。多几个字,是“木匠带枷,自作自受”,大有自讨苦吃之意。周瑜打黄盖,是干捡到的。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,非得跑到夷陵去挨火烧,也是干捡到的。形容窝里横,四川人会讥刺,“灶门前的弯刀,耍不出门”。刘阿斗当年,身边就有一批这样的“弯刀”,比如宦官头子黄皓之流。捉襟见肘,四川人说,“手长衣袖短”、“手打不伸(直)”。事情处理不过来,四川人说是“蹬打不开”、“没得抓拿了”、“砂罐里头炒豌豆——哈(拨弄)不开了”。四川老话,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,就是“哈不开了”。性情不好,声气不顺,四川人说是“毛撑撑的”,“好像哪个借了你的米,还你的糠一样”。《抓壮丁》三嫂子说,“未必哪个抱了你的娃儿跳井吗(mān)”,是一个意思。挑拨离间、煽风点火,四川人吵旅宽说是“唱戳(duó)戳句”,或者可写作“哆哆句”。五线谱里的“哆”,同四川话的“戳(duó)”谐音,就是挑拨之意。不给人面子,四川人说是“割鼻子”——鼻子都没了,哪来面子?直接针对别人痛处捅,四川人说是“踩痛脚”、“戳(duó)眼睛”,一听就让人感觉头皮发麻。全国人民熟知的打耳光,独独四川人说是“搧耳矢”。重庆言子名家吴文,专门讲过这个“耳矢”,也就是“耳屎”。别的地方,打耳光是一个动作,力道轻重、伤损幅度,没有讲究。“搧耳屎”,“搧”的动作大套,过程大开大合,效果设定上,直奔打出耳屎来。看看,这狠劲,这燥辣,让人一听就耳朵尖子开跳!惹是生非招来针锋相对,通常的说法是,“你做得初一,我做得十五”。如果河水不犯井水,四川人就说,“你不指我鼻子,我也不戳(duó)你眼睛”。人敬人高,相互给面子,说法则是,“花花轿子人抬人”。四川话,就是这样,直镇此白、形象、好懂,往往带情绪,一听就受感染,感觉被操控住。川版的《拉壮丁》,让人百看不厌。换作普通话,就没了许多无法言传的味道。四川人说话,有时候很“刮毒”。“刮毒”,写成“剐毒”、“寡笃”,都有道理。为何刮毒?有直截了当的明白,有一语中的的精准,有入木三分的尖刻,有深入骨髓的透辟。有时,还有一份活灵活现的生动。四川人说话常常带赌性,爱“量死(sí)人”,把人“量死干了”,这是典型的刮毒表现。比如,“像你娃儿这样子懒得烧虱子吃,我敢量死你婆嬢都找不到!”“你当真有这门能干,我就用手板心煎鱼给你吃!”看看,这硬是把人“量死到住”了,量死到没得一点“囊瓤抖摆”得。形容一个人遭了打击,弄得灰头土脸,四川人会说,“遭搞得眯耳窜壳升亮的”。眯耳窜壳,是抬不起头,却不仅仅是灰头土脸,还有点垂头丧气,有点缩头缩脑,有点躲躲闪闪,有点勾腰驼背。一句话,被退了神光,直不起腰杆,“不打都像贼(zuí)”!“不打都像贼”!这样贬责、讥斥、挖苦、“踏谑”人,确实刮毒。用今天通行的词儿,叫做“毒舌”。偏偏,形容某一类时运不济的人,从精神气韵,到动作形态,就是贴切得很。有的人,四川人形容其“贼(zuí)嚯嚯的”。有的人,“打不湿揪不干”。有的人,“冬瓜皮做衣领——霉登了项”,“霉得起冬瓜灰”,“背时倒灶”,“舀水不上锅”,“屋里头耗子都喂不家(稳)”,“别个屙尿都不朝向这一方”。有的人,“狗屎做鞭——闻(文)又闻不得,舞(武)又舞不得”,“脸都没洗干净”,“裤儿都没穿伸展过”。这些人,都跟“不打都像贼”的,有天然联系。直白、刮毒,平添了表达的揭露性、批判性。多了生动性、形象性,则让人回味无穷。比如,讲到四川人亲缘广泛,说是“四川人竹根亲”;形容亲缘不断,走亲访友不断,常常说“踩不断的铁板桥”。说到吹牛皮,四川人就说是“乌龟打屁——冲壳子”,“吃竹子屙箩兜——肚皮里头编的”。打不开情面,大而化之处置,是“胧胧轰轰”,“?(káo搅)浆糊”,“放大水筏子”,“睁只眼闭只眼,天天看到两个寡骨脸”。看看,一种处世态度,一种生活现象,一种世态风气,讲得来活灵活现。特定人群的心态、神态,都如在目前。偏偏,形象的表达中,许多时候还饱含人情事理、人生哲理。比如,批判、嘲讽自以为是的显摆,是“显屁股白”,“黑毛猪儿家家有”。嘲讽多此一举,“叮叮咚咚跑到茅厕(厕所)里头去放个屁——多事”。嘲讽有所觊觎的小算盘,叫“不想吃锅巴,又在锅边转”。生动的表达,形象感、立体感的呈现,源于对生活百象的凝练概括。如,说明过日子应该心中有数,是“各人心头有个打米碗”,“有好大的脚,穿好大的鞋”。有样学样,是“跟好人学好人,跟尸娘子(仙婆)杠(逛、转圈)假神”。嘲讽行为不讲究的,“帽儿偏偏戴,你老汉儿(父亲)杀牛卖”。耕牛是重要生产资料,连耕牛都杀的人,显然,是“打烂仗”的,不规矩的,烂“滚龙”、“烂眼儿”一类,家风传承必然也差。“猫儿都要打来吃”,也是骂不正经过日子的。猫儿捉鼠护家,但是饲养不易,据说猫肉也酸涩难吃。所以,人们对猫都爱护有加,不以为食。杀猫作食,不仅有焚琴煮鹤的煞风景,同生活常理也是相悖的。这种做派,不正经、不正常。“歪戴帽子斜穿衣,长大都不是好东西。”这是指责从小缺乏管教,没有教养。“三岁看老,从小看大”,“从小偷针,长大偷金”,同属讲教化方面的箴言。“绞筋娃儿长不大,长大给我箍錾把。”则是调侃调皮捣蛋的。生动性,还表现为强烈的现场感、浓厚的氛围,一句话就把人带入场景之中。“龙门阵搭伙摆,烟各吃(抽)各。”这是说随机结伙、有限合作,松散的群体中各干各的,差异大。“桥了桥,路了路”,说一码归一码。“跟沟子打和声”,说随声附和,“当缩头乌龟”不愿出头或没主见。“吃得亏,打得堆。”讲个人与团队关系处理,这是哲理。氛围浓厚,因为形象感、动态感往往结合在一起。如,形容一个人厉害、能干,四川人说是“风都要抓一把回去”。形容一个人厉害、聪明,说是“一踩九头翘”,比“举一反三”厉害多了。形容厉害、凶狠,“飞起来咬人”、“飞起来找吃的”。经典的四川熟语,声韵、节奏也有讲究,在语感上给人以听觉的冲击。副词、复词、叠音词的运用,成为一个特点。如,形容神态、体态的,“红头花色”、“秋风黑脸”、“光眉光眼”、“绿(lu)眉绿眼”、“鬼眉鬼眼”、“瓜兮兮”、“鼻脓口呆”、“绿(lu)痴痴地”、“凶叉霸叉”、“恶暴暴地”、“雄姿武姿”、“哭流洒地”、“立痴立杆地”、“光叉叉光胴胴”、“仰叉叉”、“凶叉叉”、“气鼓气涨”。讲动态、状态的,“爪脚爪手”、“一伸(ci)一缩”、“叉手叉脚”、“耳惊耳诧”、“飞叉叉的”、“穷痨饿疜(xia)的”、“流汤滴水的”、“闷鼓闷沿(xian)”、“掐斤掐两”。讲性情的,“弹(tan)天暴鼓”、“麻麻杂杂”、“二弹(tan)二弹”、“抠眉抠眼”、“抖抖怂怂”。讲语音的,“惊喳喳地”、“飞喳麻喳”、“丁玲刚浪的”、“叽叽唝唝的”、“鸡叫鹅叫的”。讲色调的,“绿荫绿霞的”、“白咔咔的”、“红猩猩的”、“乌啾啾的”、“黑黢黢的”、“黄汞汞的”。四川人说话,善用比拟、谐音、借代,并直接生出许多歇后语,于是诙谐有趣。指责人不了解情况,“请你秤二两棉花去纺(访,访问、调查)一纺”。骂人体态不好,“长不像个冬瓜短不像个葫芦”。人多嘴杂,四川人说“满堂麻怪(青蛙)叫”。形容穷酸样,“抱到肚皮饿”、“穿襟襟挂绺绺”、“穷生虱子富生疮”。讲江湖气,“袍哥人家,不要拉稀摆带”。为人作嫁,说是“背名背皮的”、“猫儿扳甑子——给狗帮忙”、“只有在半边(旁边)听水响”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,说是,“羊子不跟狗搭伙”。到哪座山唱哪个歌,说是,“变是了泥鳅,就不要怕泥巴糊眼睛”。单是看这些熟语,四川话的用语的生动、形象,语感的鲜明、强烈,就让人印象深刻了。?>

四川话歇后语骂人

四川方言翻译

1:称谓:

(1)哥子——是一般朋友礼貌的称呼。

(2)老板凳子——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。

(3)嬢嬢——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。

(4)幺儿(女)——是对子女的爱称。

2:生活用语:

(1)安逸——形容很爽,悄巧很舒服。

(2)出血——遇到事情,拿钱解决矛盾。

(3)逮到——抓住,捉住。

(4)搞刨启郑键了——遇到事情,手忙脚乱。

(5)扯筋(皮)——是指吵架或闹纠纷。

(6)雄起——激励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。

(7)扯把子——指谈话不涉及要害,或是撒谎。

3:形容词:

(1)灰吧弄怂——很多灰,很脏。

(2)拉稀摆带——推责任,没担当。

(3)悬吊吊的——不稳当(妥)。

(4)磨皮擦痒——有点不耐烦,按捺不住。

(5)毛椒火辣——形容一个人烦躁,急躁。

4:歇后语:

(1)一坛子萝卜——抓不到姜(缰)。

(2)猫抓糍粑——脱不了爪爪。

(3)坟头撒花椒——麻鬼丛和。

(4)脱了裤子上吊——死不要脸。

(5)瞎子戴眼境——多余的圈圈。

(6)擀面棒吹火——一窍不通。

5:动物:

(1)丁丁猫——蜻蜓。

(2)缺块——青蛙。

(3)惊啊子——蝉。

(4)赖格宝——蟾蜍。

(5)曲膳儿——蚯蚓。

(6)灶鸡儿——蟋蟀。

扩展资料:

(1)四川方言大致分为七个小片:川中小片、川东小片、川西入归阳平小片、川西入归阴平小片、川西入声独立小片、川南入声独立小片、川南入归去声小片。

(2)四川方言,其实指的就是四川盆地(即为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)内居民的官方语言。四川方言种类繁多,几乎是每县一口音,关于四川方言的标准音,川东以重庆话为标准音,川西则以成都话为标准音。

(3)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,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,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、新词汇中。

参考资料:

百度百科——四川方言集锦